近日,捷报频传 —— 由课题组袁承老师精心指导的2022级3名新工科本科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突出的科研潜力与优异的综合素养,全部成功获得 “双一流” 高校研究生拟录取资格,为课题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写下生动注脚,更成为新工科育人体系下本科生成长成才的典范。
此次斩获保研资格的3名同学中,王翔同学顺利拿到北京化工大学待录取通知,胡冉冉同学成功叩开重庆大学的大门,朱荣情同学则获得云南大学的拟录取资格。3位学子的成长轨迹,自始至终与课题组 “早介入、重实践、强引导” 的培养理念深度绑定:作为通过新工科专项培养渠道进入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他们从大一下学期便在袁老师的统筹指导下,开启了“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成长路径。课堂上,他们始终保持优异成绩,筑牢专业知识根基;实验室里,他们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中积累科研经验;竞赛场上,他们组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不仅个人最高收获了40余项各类奖励与荣誉,更凭借这些 “额外拓展加分” 为保研之路增添了关键砝码。
“这3位同学身上最可贵的,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折腾’的劲头。” 谈及学生的成长,袁老师满是欣慰,“他们把课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到了实验室,从方案讨论到实验操作,从遇到瓶颈时的反复试错到取得突破后的总结反思,投入程度丝毫不亚于组里的研究生。这份坚持与专注,是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核心原因。” 事实上,3位同学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课题组长期深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一直以来,课题组始终以 “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目标,构建了 “导师领衔 + 学长帮带 + 项目驱动” 的培养模式:团队会根据每位本科生的兴趣特长与学习进度,为其量身定制科研成长计划,既指导他们参与实际科研项目,也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研究方向;同时,通过组织定期的组会研讨、经验分享会,让高年级学长学姐为低年级同学传授学习方法与科研技巧,形成 “传帮带” 的良好氛围;此外,课题组还积极为本科生搭建对接学科竞赛、学术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综合能力,真正实现 “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如今,3位同学的保研喜讯,已成为课题组2023级、2024级本科生最鲜活的“成长教材”。对于学弟学妹们,袁老师也寄予厚望:“保研不是终点,而是更高层次学习的起点。希望同学们以3位学长学姐为榜样,既要沉下心把课堂知识学扎实,也要敢于走进实验室、参与各类竞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只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怕困难、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在新工科的赛道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竞赛到保研,课题组用 “全方位引导、全流程培养” 的模式,为新工科本科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未来,期待更多新工科学子能在这里汲取力量、收获成长,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https://mp.weixin.qq.com/s/dXqvUtE_jvNrBWwV42J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