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团队立足云南省丰富的年青煤(褐煤、泥炭)及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年青煤的高效综合利用研究及药用植物开发研究,主要包括腐植酸和褐煤蜡系列产品的制备纯化工艺、精制加工工艺、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质量控制及产品研发,以及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生理活性、作用机制、药用制剂等研究。
本团队各主要技术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投资4.8亿元,累计产值达到10亿以上。当前团队获发明专利授权6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1部;培养博士硕士80余人。
腐植酸医药研发项目概述
腐植酸(Humic Acid,HA)是一类天然有机弱酸混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和水体中,是腐殖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业上主要从泥炭、褐煤、风化煤中提取制备腐植酸。早在唐代时期(距今1200 多年),我国就有以煤炭入药的记载(唐代柳宗元《答崔黯书》),到后来《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儒门事亲》(金·张从正)、《本草纲目》(明·李时珍)等也陆续出现了以土炭、石炭、 乌金石、铁炭、井底泥、腐木等煤炭或成煤物质入药的记载,主要用于治疗疼痛、出血、腹泻、疮毒、烫伤、骨伤等,活性较为广泛。
现代研究表明:煤炭中的活性物质主要为腐植酸类物质。按照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来源分类,腐植酸属于矿物制品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领导下,国内几十家医疗单位和大专院校纷纷投入力量,对腐植酸开展了药理学、生理学、毒理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这段时期是中国腐植酸现代医药研究与应用的第一个繁荣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试验与基础研究资料,为我国腐植酸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目前仅有的两个腐植酸为主成分的药品——腐植酸片和乌金口服液就诞生在这一时期。然而,90年代以后,由于对药品成分的表征要求和质控手段日趋严苛,而腐植酸的化学成分一直以来就是其医药研究中的难点,因此,腐植酸医药研发出现了低潮时期。与此同时,腐植酸作为公认的天然活性有机质,随着其在农、林、畜牧、材料、环保等领域应用中优势的不断显现,使得腐植酸的整体产业价值仍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相比之下,针对高端医药应用领域的腐植酸相关产品研究与开发却还未形成规模,市场价值也未体现(产品、产业价值估算暂不公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仪器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中药成分研究与质控手段更加趋于个性化、专属化,为腐植酸医药研究与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腐植酸医药研究的繁荣期、低潮期、或是目前的新时期,本课题组一直“坚守阵地”四十载,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团队致力于药用腐植酸的原料评价、提取工艺、化学表征、质量控制、活性与机制、毒理及安全性等多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实现了部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已完成与腐植酸相关的国家科技项目及校企合作开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更新于2022年6月)